弗里茨·克莱斯勒

佛里茲·克萊斯勒(德語: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美國籍奧地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為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以演奏音色優美著稱,而他創作的小提琴樂曲,是後世小提琴家常用的經典曲目。1875年2月2日克萊斯勒在奧地利維也納誕生,排行第二。他的父親是醫生,樂善好施,常礙於情面,不好意思追討診金,因此家境清寒。克萊斯勒醫生是一位業餘音樂愛好者,每逢周末,克萊斯勒醫生常和同好在家舉行弦樂四重奏音樂會。 克萊斯勒自幼便受音樂薰陶,在他三歲還沒有認字母時,父親便教他五線譜。有一天,家庭四重奏樂隊中一位長者,認為4歲的小克萊斯勒蠻有音樂天賦,便贈送他一把玩具小提琴,此後家庭樂隊多了一名幼童小提琴手。一日,小克萊斯勒獨自奏完一首奧地利國歌,父親覺得他是音樂神童,便給他一把的二分之一真小提琴,並親自教他小提琴。克萊斯勒為小提琴寫了很多曲子,其中一些模仿了其他作曲家(如加埃塔諾·普尼亞尼,朱塞佩·塔蒂尼和安東尼奧·韋瓦第)的風格。起初他聲稱在法蘭西南部一所最古老的修道院發現一位和尚藏有一批普尼亞尼和塔蒂尼等人的樂譜手稿,經他苦苦追索並以8000美元重金購下,手稿一共53件,其中5件毫無價值,48件是寶,這些樂譜並非全是為小提琴所作,他進行了整理、改編,將伴奏現代化,但又儘可能保留原作的風格。這其中19首是他的演奏節目中的常備項目,屬於他個人所有。

然而,在1935年的60歲壽辰紀念會上,有人問及他的出版人那些作品的來龍去脈,出版商含糊其辭,說背後一定有些有趣的故事,最後找到他詢問,他承認這些是他的作品。此舉受到一些音樂評論家的批評,說克萊斯勒不過是依照公式,改編舊稿,一般人都可以做,克萊斯勒冒用他人名義,應當被告上法庭,至少應當賠出稿費。克萊斯勒與他展開筆戰,他的回應是這些作品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評論家的承認「名字變了,價值不會變」,評論家先生,如果能夠也「照公式」寫出那些「一般人」都會寫的樂曲,他必定賠禮道歉。英美兩國的輿論向克萊斯勒一邊倒,認為無非是有趣的的惡作劇,給音樂評論家們開的一個大玩笑而已,對已故的作曲家並無傷害,他們本來就不出名,未曾因此喪失稿酬,何談賠償。其實一些行家如喬治·埃內斯庫、雅沙·海飛茲早就知道真相了,埃內斯庫還特地囑咐他的弟子耶胡迪·梅紐因買下克萊斯勒的一切作品,無論冠以什麼怪名字,因為它們都是佳作。

在他八十大壽紀念會上,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門紛紛祝賀,記者再一次問及這個問題,他做了詳細的回答,他說,「我年輕時,想以小提琴家而不是作曲家成名,但那時候的小提琴演奏曲目表十分單薄,為了擴充演奏的曲目,不得不親自譜寫一些樂曲,但我剛出道,籍籍無名,自己演奏自己創作的樂曲,別人看來很糟糕,不會有人會請我去演奏自己的作品。於是託詞說是從古老圖書館和博物館搜尋出來十八世紀一些作曲家的不為人知的手稿,以免他人追查到他身上。其實我一直在說謊。」

如今克萊斯勒的這些作品,如《愛之喜》(Liebesfreud)、《愛之悲》(Liebesleid)、《美麗的蘿絲瑪琳》(Schön Rosmarin)、《中國花鼓》(Tambourin Chinois)、《柯雷里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已成為古典小提琴和大提琴常見曲目。其中《中國花鼓》是他一次訪問洛杉磯的中國戲院時觸發靈感,創作的一首中國風格的幻想曲。

他也寫過一些輕歌劇,一部弦樂四重奏和許多小提琴協奏曲的華彩段,如布拉姆斯和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他為貝多芬協奏曲演奏的華彩是當今小提琴家最常演奏的。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是他的至愛,他和布拉姆斯有緣。他少年時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時,學院裡的一個小餐廳是當時維也納音樂家集聚會的場所,包括布拉姆斯在內的許多音樂家常在那裡演奏作品;克萊斯勒也常去。一次布拉姆斯剛創作完一曲三重奏,問克萊斯勒,小提琴演奏起來有沒有問題,克萊斯勒回答說,我的手指太短,演奏不了,但這樂曲演奏起來不成問題。後來布拉姆斯和克萊斯勒一起研究並完成了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華彩樂段。克萊斯勒的那份手稿,已捐給圖書館。

他的愛妻哈瑞特敘述他們結婚初期丈夫創作過程:「他在腦中未思考周全之前,絕不記錄在紙上;這多半是在我們散步時發生的。有時我和朋友玩『畢克』紙牌,他在一邊創作;他從一本《格羅夫音樂詞典》裡找到『普尼亞尼』等名字。有時朋友來訪,問我,佛里茲在做什麼,我回答:『他在創作普尼亞尼』。他工作極為細緻,創作完一首,便演練幾百遍,直到滿意為止,才發給出版社刊印。」